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表里河东 >

潘絜兹先生与永乐宫壁画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8-05 11:02

  ▲潘絜兹 (资料图)

  □王泽庆

  永乐宫迁建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功垂千古的大事。著名画家潘絜兹先生不遗余力,十进永乐宫,为迁建、复修壁画,培养壁画专业人才付出了千辛万苦。

  永乐宫及壁画已有600多年历史,面积巨大,土坯泥壁结构,拆迁壁画难度大,又没有经验参考。经专家研究,采用中国传统方法,揭取壁画用新研制的偏心轮锯将壁画锯开缝,与拆墙剥离揭取相结合的方法,将四座元代大殿内近1000平方米的壁画,分成若干块,依计划逐步揭取下来,装箱编号,箱内衬棉絮,防止因运输震动壁画受损。

  安装壁画时,在内侧涂上两公分厚的泥并贴上布,然后再把壁画贴在松木板上。松木板与墙壁留有空间,不直接与墙壁相连,并在外墙留有气孔,可以防潮、调温,对保护壁画起了很好的作用。切割搬迁到新址的壁画,留有一公分宽的锯缝,满目创痕,修复工作由潘絜兹先生主持。他带领山大艺术系毕业生王朝瑞、陈巨锁、武尚功、王建国和技工杨庆堂等十人完成,原来残毁处尽力修补整洁作旧。当时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计划六个月的修复工作,三个月就完成了。潘老先后十次进住永乐宫,为永乐宫壁画搬迁、修复费尽心血,立下不朽功勋。同时,他言传身教,带出一批青年画家和壁画修复人才,他们后来均成为山西美术界的骨干力量。40多年来,永乐宫壁画完好无损,充分证明永乐宫壁画拆迁修复取得巨大成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创造了新的奇迹。

  观众现在看到的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修复好的画面,其中渗透着潘先生等修复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三清殿西壁所画一位蓝衣执笏仙伯,修复前,一目残破,潘先生补绘此目时,极为审慎用心,多次在纸上修改,直到满意后才正式在墙上修补落墨,达到修旧如旧。东壁所绘《七宝炉》,早年在旧址时有人为了从壁画上刮取金粉被毁,十分可惜。其图案已残缺不全,难辨形状。潘先生费尽心血,结合残留部分,并参考殿内有关纹样,在白纸上数易其稿,直到与原作衔接得天衣无缝时,方在墙上下笔勾描,然后沥粉、贴金,使《七宝炉》重放光彩。潘先生要求年轻修复人员一丝不苟,为历史负责,为国宝尽力。他以身作则,为学员们作出了榜样,保证永乐宫壁画修复修旧如旧。当时参加修复壁画的年轻画家陈巨锁回忆,每日修残补破,如同晴雯补裘,来不得半点疏忽。有些小的纰漏,也逃不脱潘先生的眼睛。当时生活十分艰苦,潘先生虽然年老,但与学员们同甘共苦。永乐宫地处中条山南麓,远离县城,伙食十分单调,主食馒头,中午开水煮白菜、豆腐、粉条,加少许咸盐,连酱油也不放,另有辣椒或芫荽。早餐小米稀饭,有时加点红豆。某日潘先生从稀饭中捞出一只蝎子,仍把所剩的半碗喝了下去,大家劝先生换一碗,先生说:“锅里煮了半天,再换一碗,还不是一样的。”饭后,潘先生只对炊事员说:“做饭要注意卫生,哪能煮蝎子吃!”这件事传为笑谈。

  在单调艰苦的生活中,潘先生却是超常的勤奋,他每日天亮即起,中午有时也不休息,总是带着一个小白纸本在大殿里收集资料,对年轻美术工作者言传身教。当壁画修复工作结束时,先生画了厚厚的一本。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02年8月10日,人民画家潘絜兹永远离开了我们。画家潘絜兹一生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创作和研究,并倡导大力复兴民族传统绘画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潘老的爱国敬业精神、高尚人品和工笔画艺术越来越显示出不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