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表里河东 >

《南风歌》:中国最早的对联雏形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04-22 09:11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是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巡视河东盐池时而作的《南风歌》。其时,南风习习,盐花遍生,好一派先民们竞相采盐的热闹场景。舜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抚五弦琴,以歌南风”:南风啊,和煦地吹,可以解除老百姓的忧愁烦恼;南风啊,应时而发,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利益财富。为民“解愠”“阜财”,这是华夏圣帝先哲“民本思想”的最初发声。

  当我们欣赏品味《南风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同时,竟然惊奇地发现《南风歌》已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符合对联的基本特征,俨然是一个对联雏形,而且独立成篇,流传千古。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先看《南风歌》字句对等。显而易见,即使去掉语气助词“兮”字,上下两句也是不长不短,等量齐观。其次,再看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除了主语“南风”“吾民”相重复外,关键词即“薰”对“时”“解”对“阜”“愠”对“财”,都是极其工稳的对仗。至于虚词“之”的重复,后来对联已经沿用至今,更不成问题。至于同位实词的重复,以后成熟的对联力求避忌,作为最早的对联雏形,当然不可求全责备。

  再次,看一看“平仄对立”。除却细枝末节不须细究外,《南风歌》的上句,去掉语气助词“兮”字,而“愠”字正好属“仄收”。其下句,同样去掉“兮”字,而“财”字正好属“平收”。与成熟后的对联相比,也是大“律”相合,再恰当不过。

  最后,再看“形对意联”。《南风歌》上下两句,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抒发了“解愠”和“阜财”的“南风效应”,既分又合,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南风歌》的思想内涵。

  更难得的是《南风歌》上下两句,可以独立成篇,这在中国早期产生的歌赋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特点,更符合对联特质。

  《南风歌》并不是“第一联”,还是“歌”。因为其时,对联的联律还没有形成,她只是开了对联的先河。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歌谣,它一出现便是对称句,这是华夏民族的审美使然。华夏民族又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将“对称”发展为“美的极致”。《南风歌》当然如此,它的出现,和对联的成熟一样,是华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以后歌赋、对联的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之所以能以一门独特的文字艺术形式,独秀于中国国粹之林,说到底是它的联律所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联也是如此。对联虽然产生的较晚,但是它却出于中国“最早的思维定式”,出于中国最早歌谣之中,出于中国汉文化的演化之中。在中国,对联的产生是必然的,《南风歌》的产生是对联产生的先兆。

  从以上的简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南风歌》确实已经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对联雏形了。诚如是,河东便是中华对联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