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表里河东 >

稷山北辛神兽祭祀仪式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09-14 09:11

  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稷山北辛神兽祭祀仪式

  

  稷山神兽表演(资料图片)


  稷山神兽祭祀礼仪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8月31日,北辛神兽曾亮相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在2018年运城市旅游发展大会现场,稷山北辛神兽表演神秘原始,节奏沉雄,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原生态美。据介绍,这北辛神兽原本是用于祭祀礼仪的。虽然大会现场北辛神兽只作了简单的展演,而非祭祀礼仪的全套,但已足让人深切感受到河东地区农耕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稷山神兽表演(资料图片)


  稷山神兽祭祀仪式诞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渊源。中华民族在农耕时代,春种秋收,靠天吃饭,少不了和自然灾害抗争,敬天祈雨等仪式即由此而产生。而祭祀姜嫄圣母,则是母系社会的女尊遗风;祭祀农祖后稷,应是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稷山神兽祭祀礼仪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原真性。从礼仪、脸谱、装扮服饰,到道具兽头、祭祀队伍的组合,无不传递出原始的历史信息。其艺术价值集中表现在脸谱、兽头、兽身的制作上。踩着高跷的神兽传递出神秘的韵致,持棍手和拳板手借助原始的道具敲击出远古最真实的节拍。稷山神兽祭祀礼仪是华夏典礼的一部分,也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尧舜时期的敬天祈雨的仪式,逐步演变为祭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和姜嫄娘娘(后稷的母亲)的祭礼,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清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记载:稷山人尚节俭、勤耕织,知向学、喜祭赛。“稷山神兽祭祀礼仪”便是“喜祭赛”的例证之一。“神”即祭祀仪式的神秘,装扮服饰的神异,法器道具简朴而神奇;“兽”指艺人所托的兽头与兽皮;“祭祀礼仪”则是在祭祀农祖后稷、姜嫄和龙王的礼仪中,主要通过神兽一系列活动,在娱神悦人的形式里,起到弃恶劝善、教化育人、解忧除烦、宁心养性的作用。这一礼仪已成为当地文化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稷山县北辛庄村历来有多个公共祭祀活动:古历三月初五,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四月十七日祭祀后稷,祈求五谷丰登;正月二十三日祭祀姜嫄圣母,祈求人丁兴旺。其祭祀礼仪具有人文农祖的原始崇拜及区域文化标志的特征;它根植于民间,秉承群体的社会传承,极具晦涩、神秘的特征。祭祀仪式场面隆重、灵活多变,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抢头香”、击鼓撞钟、挂灯笼、烧祭品、捏枣糕、锣鼓走兽表演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祭祀用的枣糕、祈福还愿用的灯笼等实物对研究稷山的民俗文化亦是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实施民间文化保护极为必要。几千年来,人们为什么要坚持献祭、祈谷、祈雨等与农业相关的祈求?一是因为对上天的敬畏,古时科学不发达,所以看见什么电闪雷鸣的就产生敬畏心理;二是为了祈福,为了战争胜利、五谷丰收、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等愿望。

  整个仪式的程序为:肃立;九响钟鼓;主、陪祭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祭文;敬献三牲;播放颂曲;敬献花篮、敬献功德钱;鸣炮九响;祭拜鞠躬。其神兽系列仪式贯穿始终,充分展示了这一古老祭祀仪式的神秘力量和文化魅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意识的强化,以及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稷山神兽祭祀礼仪近些年逐步得到恢复并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艺人崔彦生、崔发家深藏的神兽祭祀礼仪中珍贵的老兽头及祭祀礼仪、兽头和兽身的制作手艺,知之者已寥寥无几,能做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

  传承人崔建民,主持祭祀礼仪多年,2017年他发起成立稷山县北辛祭祀神兽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并积极把稷山神兽祭祀礼仪申报成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稷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稷地,汉代在此设立稷亭,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在此独立设县叫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稷山县。稷山神兽祭祀礼仪项目所在地清河镇北辛庄村,古称辛庄。在苍凉、浑厚的表演节奏中,北辛神兽穿越时空,让人们看到了运城发展全域旅游的民间力量,这一珍贵的祭祀礼仪、表演形式,更激荡和传承着远古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