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国学经典 >

包拯“不持一砚归”

来源:运城新闻网 | 责任编辑:王英 | 发布时间: 2020-05-21 09:19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脸怪胎,也没有什么兄嫂。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夫人为他生下一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由于前两子早夭,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生于官宦世家,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29岁那年,皇帝点了他的进士,同榜的还有文彦博。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可是,因离家太远,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为了不让双亲为难,包拯干脆推掉官位,在家专心侍奉二老,这一侍奉就是10年。其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在家。为此,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1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在天长任职期满后,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是时髦的雅器,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用于打点各级官员,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一块砚,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知州期满后,包拯离任,果然“不持一砚归”。“清廉正直”四个字,从此伴随包拯一生。(《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