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扶贫 >

“搬”出来的幸福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11-27 09:24

  “搬”出来的幸福

  ——河津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立冬刚过,河津市僧楼镇易地扶贫搬迁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点的暖气就开始送上了,这比河津市区整整提前了5天。67岁的王张云吃完早饭,早早来到活动室,等着院内的老人们来打牌下棋,嘴角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王张云是一位智障残疾人,长期居住在郭庄的妹妹家中。平时吃饭不知道饥饱,脑子里一有事便胡跑乱窜,妹妹一家为此吃尽了苦头。去年7月,经过镇村有关人员上门做工作,妹妹答应让王张云入住安置点试几天。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王张云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从不洗脸、不说话的流浪汉,变成一个干净整洁、生活规律的正常人。他家的旧房也主动拆除,宅基地痛痛快快地上交了村集体,自己安安心心在这里养老了。

  王张云是河津市扶贫搬迁安置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该市采取分散搬迁和五保户集中供养两种方式,对特贫特困和愿意挪“穷窝”家庭进行搬迁安置,目前已分散搬迁22户63人;新建3个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点,安置五保贫困人员197名。

  眼睛向下,瞄准贫中之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确定的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如何让这一政策红利惠及贫困群众,河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山西省、运城市决策部署和省市易地扶贫搬迁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开发中心、民政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为成员。与此同时,乡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责任细化到人。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鞠振多次到基层指导工作,要求眼睛向下,贫中选贫,真正将特贫困难群众早日安置。

  2017年上半年,该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大排查、大摸底,由乡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对全市所有贫困户逐户签署是否同意搬迁意见,精准搬迁对象,市乡村三级干部和帮扶工作队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讲解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由村民自愿申请,共确定搬迁对象260人。

  构建暖巢,共建温馨家园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脱贫”。这12个字,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河津地处黄河汾河交汇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面积的贫困人口并不存在。农村特贫人员主要是残疾或疾病导致,多数没有生活来源,更谈不上发家致富,集中供养是最好的选择。河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后,决定新建3个安置点,对特困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安置。各集中供养安置点实施主体单位均成立了专门领导组,实行“一把手”挂帅,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同时,抽调专人蹲守现场,严格督导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确保顺利施工。河津市政府还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入“13710”系统进行专门督办,每周一督查,每周一汇报,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建设,2018年10月底,河津市3个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点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5900余平方米,总投资1800余万元。

  今年以来,针对五保户入住率低、旧房屋拆除复垦难度大两个问题,河津市政府出台了四项鼓励政策,一是配套45万元,对3个安置点运营管理进行补助,每个点补助15万元;二是配套20万元,对集中供养五保户每人每月额外补助100元,作为平时零花钱,鼓励入住;三是对集中供养全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费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00元护理费;四是对一户一人的五保户完成拆除复垦后,对每户额外再奖补5000元,鼓励拆除复垦。目前,新建3个五保户集中供养点共安置197人,实现了特贫人口全部入住。

  优质服务,稳定特困人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为了让这些离开故土的特贫群众留得住、住得稳,僧楼安置点负责人李雷平想了很多办法。

  李雷平原是镇政府的民政干事,多年与贫困群众打交道,对于全镇24个村59位特困人员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在镇上挑选安置点院长人选时,他自告奋勇要当院长。用他的话说,“全镇只有我对这块工作最了解,也只有我去最合适。”走马上任以来,他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很快就和安置点里的老弱病残融合在一起了。面对这个特殊人群,李雷平总是想尽办法去感染他们。一年多来,他从来没有过节假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安置点里,忙完手头的活,就去陪老人们聊天解闷,通过交谈中掌握老人的家庭历史和思想动态。遇到老人头疼脑热,他会第一时间来到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端水递药。为了节省安置点里的伙食开支,他还利用院内的空闲土地养鸡种菜,四季不闲,保证了吃菜自给自足。

  城区安置点与养老院相邻,2018年12月开始运营,目前收住城区办、清涧办、赵家庄乡、柴家乡等4个乡镇特困人员共84人。为了确保特困人员搬迁入住后能吃得好、住得稳,安置点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监控、呼叫系统设备、电梯、消防预警设施和自动发电机,聘用7名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同时,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地与养老院打通,共享硬件、软件,有效整合了城乡居民养老和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两项民生工作。

  安置点里不少五保户以前在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入住安置点后,这里环境舒适,生活起居一应俱全,服务周到,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病了有人管。许多老人住下就不走了。他们高兴地说,住到安置点,比在家里好多了。

  产业扶持,提升造血功能

  对于分散搬迁贫困户来说,易地安置可以有效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要实现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才是主要造血功能。河津市充分发挥集体组织和扶贫工作队的职能作用,优化产业布局,优选产业项目,因户施策,靠前服务,保证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僧楼镇艳掌老村位于村东沟涧中,受发展空间限制,村民出行只能通过村北一条石子小路。2006年,村“两委”决定建设艳掌新村,统一规划498座宅基地,设4条主巷道、21条支巷道,整体搬迁工作于2018年完成。但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宏军、周喜宽、冯尚法、邢爱兰、原秀海5户12人无法完成搬迁。贫困户中最困难的陈宏军,一家4口只有陈宏军一个劳动力,且经常无工可打,粮食勉强够吃,房屋破败不堪。经扶贫工作队同村“两委”研究,决定由村委会先行垫付5万元,再帮助其赊欠一部分材料工钱进行建设。2018年6月底,陈宏军一家完成搬迁。贫困户周喜宽自筹资金建设,2018年1月搬迁入住,根据扶贫政策,目前已享受易地扶贫搬迁4万元建房补贴资金。邢爱兰长年随其二子在山西铝厂租房居住,年老体弱。村委会积极为其规划新宅基地,帮其建设新家。对于这些贫困户,村里将其吸收进合作社,发展枸杞特色种植,逐步实现造血功能。

  河津易地扶贫搬迁,斩断了贫困之根,让特困群众搬出了幸福感。易地扶贫搬迁,激发了特困户的向上精神,重新唤醒了他们的致富梦。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壮举,也是党中央送给贫困群众的最大福祉。

来源:运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