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法智享汇课堂”教你掌握司法释明“实战技巧”
来源: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10-23 09:57
法官是否有义务进行司法释明?
司法释明在不同阶段的尺度该如何把握?
如何在裁判文书中更好地进行释法说理,做实定分止争?
10月21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了第二期“运法智享汇课堂”。院民五庭庭长路志杰以“强化司法释明 提升审判质效”为题,与参会干警进行交流研讨。

“实践中,不乏有这样的案例,由于司法释明缺失,导致群众诉累增加,司法资源浪费,矛盾争议得不到实质性解决。”
“透过案例看本质,当前司法释明在实践中还存在不敢释明、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无法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司法释明是审判艺术,更是法官职责。要深耕司法释明,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路志杰以案例引入,深入剖析了当前司法释明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思路和务实举措。
法官是否有义务进行司法释明?
深入贯彻“如我在诉”理念,切实扛起释明责任,不仅是法官司法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提升案件质量与审判效率的核心抓手,更是将司法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终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司法释明是审判工作的重要一环,法官要切实转变核心理念,以严格公正司法为前提,以服务审判为目的,以案结事了人和为追求,实现从“消极裁判者”到“积极推动者”的转变。
司法释明在不同阶段的尺度该如何把握?
要针对司法释明的关键环节,明确不同阶段的释明重点,把定分止争目标嵌入诉讼全流程,推动纠纷化解从“结案了事”向“事了人和”深层转变。立案登记与庭前准备阶段,要聚焦“前置引导”,做好诉讼引导释明、举证指导释明、程序选择释明,帮助当事人理清诉讼思路。庭审阶段,要紧扣“核心争议”,围绕法律关系、事实与证据开展释明,尤其在质证环节,引导双方聚焦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与证明力进行有效辩论。庭审后与裁判阶段,突出“清晰回应”,通过庭审小结释明梳理争议焦点,在裁判文书中强化说理释明、做到“有理有据、全面回应”,同时做好判后答疑释明,化解当事人疑虑。
如何在裁判文书中更好地进行释法说理,做实定分止争?
司法释明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案件质效的提升上,它能有效提高事实认定的准确性、保障法律适用的正确性、优化诉讼程序效率、增强裁判结果可接受性,进而推动法律适用尺度统一。针对当前裁判文书中释法说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要牢牢把握裁判文书四要件,注意从时机精准、态度中立、语言通俗、范围适度、方式多样、记录在案等六个维度提升释明效果,做到“程序透明、事实可信、说理可接受、结果可执行、行为规范可引导”。
授课尾声,两级法院民事、立案、审监、信访条线的干警结合工作实际在线提问,路志杰从“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出发,实时回应解答,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通讯员:靳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