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守护锦绣河东
来源: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5-20 10:14
近年来,运城频频爆火“出圈”,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无一不是运城的“流量密码”,这些都凝聚着司法机关的辛勤付出与努力。运城法院紧紧围绕运城市委“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加大对河东大地名胜古迹、生态环境和自然遗迹的司法保护力度,以法治之力守护锦绣河东。
多元聚力 文脉长传

河东大地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运城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2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誉为“国宝第一市”。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运城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司法保护,守护中华文脉。2025年4月17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博物馆联合会签《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5月15日,万荣县人民法院联合万荣县公安局、万荣县人民检察院、万荣县文物保护中心成立万荣县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共同签署《万荣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框架协议》。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运城法院加强府院联动,建立司法、行政、社会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综合协调解决机制,促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让司法更有温度,让保护更有力量,让传承更有活力。
以法为笔 古韵长存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优秀文化,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坐落于万荣县的东岳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现存主体建筑为元明遗存,以飞云楼为核心,集建筑、琉璃、雕塑、壁画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中华木构建筑活化石”。其主要建筑飞云楼,全楼为纯木榫卯结构,无一颗铁钉,斗拱层叠如云,与应县木塔并称“南楼北塔”。
然而,近年来,东岳庙面临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如刻划涂鸦、违规施工)等威胁,对法院加强文物司法保护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5月15日,万荣县人民法院联合万荣县人民检察院、万荣县公安局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发出《司法保护令》,以司法之力为国保文物披上“护甲”。

《司法保护令》是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基本依据,结合东岳庙本身的特点和保护工作要求所作出的专门司法保护令,严格约束了可能损害文物的行为,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的转变。近年来,运城法院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司法保护工作,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让文化遗产在司法保护下流光溢彩。
司法护绿 古木长青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客观记录和生动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是珍贵的基因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系统规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司法介入和制度护航提供了明确依据,也填补了该领域国家层面法规的空白。

永济市历史底蕴深厚,境内现存古树名木139株,其中一级保护古树30株、二级保护古树38株、三级保护古树71株。虞乡镇张家窑村2棵4200年树龄的古橡树尤为瞩目,这2棵古老的橡树,其主干高6~8米,树围7米,树冠覆盖面积大约百十平方米,2018年荣获“中国最美古树”称号,2020年登顶“运城市十大古树”之首,堪称“古橡之王”。
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古树名木意识,震慑盗伐、损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分子,5月16日,永济市人民法院和永济市检察院为2棵古橡树发布《司法保护令》,为古树名木撑起司法“保护伞”。同时,干警们还以“古树+法律”为主线,将普法课堂搬到古树脚下,开展古树名木相关法律法规宣讲。
《司法保护令》为古树名木量身打造了“保护方案”,将司法保护从事后追责转为事前预防,是人民法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次司法实践。
悠悠河东,风景如画,文脉厚重。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运城法院将进一步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密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保护网,以司法之力守护锦绣河东。
通讯员:靳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