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温情融坚冰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7-15 10:20
平陆县人民法院巧解抚养费纠纷修复破碎亲情
近日,平陆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抚养费纠纷案件。法官以情感为突破口,不仅化解了矛盾,更弥合了亲情裂痕,让一个因离婚而疏离的家庭重拾温暖,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2025年初,李某与王某协议离婚,约定10岁女儿由王某抚养,7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由李某抚养,双方各自负担抚养费。离婚后,李某为儿子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和教育,将其送入特殊教育学校,但高昂的费用远超预期。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前妻王某增加儿子的抚养费,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子女的特殊需求可以要求提高抚养费。王某则认为离婚协议已有明确约定,且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双方在法庭上争执不下。
在调解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承办法官察觉到,李某坚持诉讼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情感创伤——自从女儿随王某生活后,逐渐疏远父亲,甚至拒绝联系。这份亲情的缺失,成为李某心中沉重的郁结。经济纠纷只是表象,修复父女亲情才是关键。
面对复杂的情感纠葛,法官制定了精准的调解策略。法官主动联系女儿就读的学校,了解到孩子因父母离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以为“父亲更爱弟弟,抛弃了我和妈妈”。法官自费购买了书籍和文具,以“关爱礼物”为情感纽带,精心安排了一次在学校内的探望。
探望之初,女儿对父亲充满抗拒和躲避。法官蹲下身,轻声告诉孩子:“爸爸每天带着弟弟做康复训练,非常辛苦,但他从来没有一天忘记爱你。他常常提起你小时候的趣事……”法官的温言软语和提及的共同回忆,逐渐触动了孩子的心弦。最终,女儿泪流满面,扑进父亲怀中,紧紧拥抱。李某也哽咽着道歉:“是爸爸错了,没有让你感受到我一直都爱你。”
亲情的坚冰被司法温情融化后,法官抓住时机进行了调解。双方最终就核心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王某同意每月额外支付1000元,专项用于孤独症儿子的康复训练,并对李某此前已垫付的部分费用补偿4700元。考虑到孤独症弟弟不宜长途出行,双方约定王某每两个月带女儿前往李某所在地,让姐弟团聚,并与父亲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同时,父女间需保持经常性的视频通话。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是平陆县人民法院深入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生动写照。它清晰地表明,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家事纠纷时,冰冷的法条并非万能钥匙。平陆县人民法院坚持“调解优先”,将专业法律判断与充满温度的司法艺术相结合,不仅解决了表面的经济纠纷,更深入触及并修复了受损的亲情关系,为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来源:运城日报
记者:邢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