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国学经典 >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05-25 17:18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程上,文人士大夫们既能提刀上马御寇杀敌,又能著书立说自创一派者,可谓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但一代“格物致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却是一位体现儒家最高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重文轻武的时代,众多文人士子不仅不习武,甚至还以习武为耻。即便如此,绝非所有的儒生都循此规则和法度,开宗立派的一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就影响和带动了当时很多文人强化武学修养并笃定经略才干。王阳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将军,与他的先师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阳明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历经磨难、坎坷与挫折,经过“龙场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终创立了阳明心学,使自己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跻身于儒家圣人之列。其学说不仅引领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而且泽被后世诸多普通文人和时代精英,在他的后世崇拜者名单上,有近代诸多学政两界的重要人物,甚至声名远播海外。

  自古江南多才俊。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八年,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更名守仁,曾因在贵州龙冈山阳明洞悟道讲学而名闻天下,被当世和后人称为阳明先生。出身官宦门第和书香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年始除了饱读经书典籍之外,还研读兵法和练习骑射,不仅积累了宏富知识和渊博学问,而且修得军事韬略和精湛武艺,为日后成为一位文武兼备之才打下了坚实根基。28岁时,王阳明得中进士,相继担任刑部、兵部主事,后因秉持正义触怒了宦官刘瑾,被杖责后贬谪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正是在“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王阳明于体恤民情、教化百姓的同时,反躬自省、明悟顿彻,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上升至哲学高度,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历经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和明世宗四帝。这一时期的明代社会,政治在守成中纲纪逐渐废弛,颟顸腐败,人心涣散冷漠,乱象滋长环生。明武宗正德年间民间起义和王室叛乱此起彼伏,各类社会矛盾突发多发。

  正德十四年,世封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反叛作乱,谪戍结束后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王阳明率兵讨伐,以迅雷之势消灭叛军、生擒朱宸濠、平定乱局。嘉靖六年,广西思田土司举兵叛乱,王阳明再度统军征战,巧施妙计降服叛军。次年,八寨和断藤峡土著居民暴乱,王阳明第三次披甲执锐、率兵征讨、大获全胜。明代晚期是多事之秋,王阳明以其卓越军事才干推动了政局稳定。《明史·王守仁传》写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对其评价还是颇为中肯和非常公正的。

  王阳明一生坎坷,然而苦难也是一种精神财富。阳明心学就是在苦难中生成和铸就的,他对于“心学”的考问与探索达到了至境。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心学”从亚圣孟子发轫肇始,经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加以诠释和承传,至明代王阳明深度系统阐释后呈现出清晰脉络和丰赡意蕴,以《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为载体,成为一个思想完备的独立儒学分支。

  王阳明将“心学”概括为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主张“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倡导“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强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宣称“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嘉靖八年,王阳明于跋山涉水的归乡途中病逝,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享年只有57岁。王阳明走了,走得很坦荡,只留下了他的著作和事迹供人瞻仰。青山还像往常一样存在,江水仍然独自流淌,一代大儒魂归故里,自此成为一种悲怆传说。(《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