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队伍建设 >

彩霞漫乡关,初心映选调——青年干部的扎根记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8

编者按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在时代的浪潮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告别城市的繁华,以选调生的身份,踏上到基层乡村任职的征程,用热血担当绘就青春底色。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运城市司法局选调生冯彩霞的感悟与收获吧。

1753152826307669.jpg

冯彩霞 垣曲县古城镇沇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时光缱绻,如潺潺溪流,不经意间,我在古城镇沇岭村的两年基层锻炼即将画上句号。那些浸着晨露的田埂脚印、老乡们檐下的笑语,都已化作生命里最温润的刻度,在时光里闪闪发亮。

初入基层
理想撞碎尘泥里,方向藏在脚窝中

2023年7月底,我带着好奇和憧憬来到古城镇,希望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村民办一些实事。但迎面而来的是陌生的方言、复杂的事务和群众的质疑,我像一颗刚播下的种子,需要在陌生的土壤里努力扎根,在迷茫中寻找成长的方向。

脚步丈量,感知乡土温度。刚到村里时,我总是跟在村干部后面当好“小跟班”,穿梭在各个村组片区和群众家中,熟悉乡村振兴政策和镇情村情民情,遍访在村212户农户,绘制“民情地图”,标注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忽然懂得: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把村里的路走成自家的路,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一锤一凿铸在这片土地上的踏实。

方言破壁,搭建沟通桥梁。十里不同音,一开始和村民沟通交流十分困难,导致“话难接、情难通”。于是,我勤走“土路”、学说“土话”,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学习,逐渐能够用蹩脚的方言与群众亲切拉家常,并用朴实的语言为群众解答问题、宣传政策,顺利地从“局外人”融入为“自家人”。我真正明白了: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方言,才能成为打通心墙的钥匙;群众眼里的笑意,便是对这份努力最暖的回应。

角色转换,重塑工作认知。同样是沟通解决问题,为什么村干部和我工作的效果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深刻明白要想获得群众信任,必须转换自身角色。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外来人”到“主事人”,让自己多点“泥土味”、少点“打官腔”,才能真正与群众情融在一起,变基层“镀金”为练就“真金”。这角色的转变,让我懂得基层工作的真谛,在于把自己活成群众中的一份子。

1753152963740094.jpg

融入基层
责任扛在肩头处,初心铸在田埂间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沇岭村的日子里,这句诗始终是我揣在怀里的“指南针”。基层的责任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扛在肩头的千钧担 —— 群众期盼的眼神、田埂上的急难愁盼,都在提醒我,初心要种进泥土里,才能长出为民的根。

做好乡村政策“宣传员”。聚焦群众关切,吃透政策内涵,积极将交通补贴、医保养老、雨露计划、耕地补贴等就业、教育各领域的惠民政策,用方言土话讲、政策明白卡看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到位。看着政策从“纸上字”变成群众手里的“实在利”,明白了把话说到群众心坎里,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当好乡村安宁“守护员”。排查安全隐患,定期摸排群众住房、饮水安全,积极活跃在森林防火、防汛防灾、禁种铲毒的前沿阵地;化解矛盾纠纷,走村入户排查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隐患,运用“法、理、情”多元方式化解。那些在风雨里排查隐患、调解纠纷的时光,让我懂得:平安不是喊出来的,是用“钉钉子”的韧劲一点点筑牢的。 

干好乡村振兴“帮扶员”。当好就业“红娘”,摸排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意愿,协助组织参加就业专场招聘会,畅通村民就业渠道;盘活集体资源,出谋划策改造村委会闲置空房为民宿住房,增加集体收入;帮扶困难群体,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办低保救助、大病临时补助、发放慰问品,让村民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这些琐碎事里藏着最实在的温暖,让我越发清楚: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蓝图,是让每个村民的日子都有奔头,让政策红利真正变成他们碗里的热饭、身上的暖衣。

1753153000111375.jpg

告别基层
收获装满行囊后,展望铺在征途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准备收尾工作时,苏轼的这句词忽然漫上心头。两年基层时光像场沉甸甸的秋收,行囊里装满的不只是民情日记,更有田埂上磨出的茧子、对老乡们的牵挂,以及刻进骨子里的成长。

满载收获之果。两年的基层历练,我从最初的政策“传声筒”成长为解决问题的“多面手”。那些走村入户的脚印、宣传政策的话语、排忧解难的经历,都是我成长的印记。基层教会我的,从来不是捷径—解决问题的答案永远藏在沾满泥土的鞋里,百姓竖大拇指的“口碑”,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心怀感恩之心。难忘镇村领导的关心支持,为我在基层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难忘同事们的倾囊相助,让我在基层的成长路上倍感温暖;难忘村民们的包容信任,让我读懂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些温暖像沇岭村的阳光,晒暖了每段难走的路,也让我真正读懂:“人民”二字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一张张盼着好日子的脸,是愿意把心交给你的滚烫信任。

展望未来之旅。告别是更坚定的出发。我将带着老乡们朴实的嘱托,那是源自乡土的真挚期盼;带着同事们真挚的祝福,那是并肩奋斗的温暖力量;带着在田埂上练出的 “真本事”,那是基层磨砺出的实干底气。新的路上,我定会牢记: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装着多少真情;而基层教会我的“踏实” 二字,永远是前行的压舱石。

1753153017945877.jpg

两年时光像刚收的麦子,沉甸甸的全是收获。前路还长,但从沇岭村学会的“蹲下身子说话,挑起担子做事”,会是再出发时最硬的底气。感恩这片土地的馈赠,更庆幸自己曾在这里,把青春的脚印,深深扎进泥土里。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