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赵家庄司法所:以红色法治为笔绘就“一县一所一标杆”建设新图景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8-06 10:28
在河津市赵家庄街道,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这里既有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旧址的红色烙印,也有毒品预防教育基地的警示防线,更有城郊村落多元交织的法治需求。赵家庄司法所立足“一县一所一标杆”建设要求,以“红色引领铸魂,法治教化正行”为核心理念,将红色资源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红色传承+禁毒守护+普治同行”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转化为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红色法治矩阵: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

走进赵家庄街道,三大特色基地构成的“红色法治矩阵”格外醒目。新兴村“红色铸魂教育基地”开发的本土红色法治课程正在开讲,北里村“禁毒智慧防控基地”让群众在沉浸式互动中读懂禁毒法规,东庄村“红色法治轻骑兵”正忙着为村民解答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等法律难题。这一矩阵的“神经中枢”,是司法所设立的“红色法治联动指挥中心”。中心整合三村资源建立重点人群“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将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等信息与红色教育、禁毒普法等服务精准对接。如今,辖区各村居的党群服务中心都设有“红色法治角”,普法手册与革命故事册并列摆放,让群众在休憩间就能感受“红色+法治”的双重滋养。
靶向普法创新: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当年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公平正义,如今需要我们用法律来捍卫。”在东庄村“五・二六”惨案纪念馆,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的感悟道出了赵家庄司法所“靶向普法”的深意。针对不同群体,司法所创新推出三大特色项目:“护航计划”筑牢青春成长法治根基。以打造“青春与法同行”法治课堂为载体,深度挖掘东庄惨案等本土红色历史事件中的法治内涵,联动北里村禁毒基地的沉浸式教学。这种“红色教育+法治实践”的模式,既强化了青少年对历史的铭记与红色精神的传承,更有效提升了其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青春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线。“重塑工程”点亮社区矫正对象新生之路。赵家庄司法所创新组建“向阳新生普法队”,以“学践融合”模式带领社区矫正对象深入东庄村“五・二六”惨案纪念馆,回溯历史感悟法治与正义的深刻关联;在新兴村红色阵地,从革命先辈的纪律传承中汲取红色法治精神;在北里村禁毒基地完成系统培训后,化身普法志愿者走村入户详解法律知识。这种“沉浸式学习+实践式普法”的方式,不仅推动法治理念在乡村扎根,更让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重塑。“法治惠民”行动厚植乡村基层治理沃土。该行动以流动普法车为移动服务站,聚焦村民身边高发的邻里纠纷、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等法律问题,通过“案例讲解+现场咨询”方式,把通俗实用的法律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这种“家门口的普法”让村民在闲聊式的互动中弄懂法律知识点,不仅把通俗实用的法律知识“装进口袋”,更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理念扎根心间,切实提升了村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协同治理赋能:构建多元联动新格局
“我之前是五保户,因为服刑被取消了,没想到司法所联系民政部门帮我解决了社保难题!”安置帮教对象段某的经历,是赵家庄司法所协同治理的生动注脚。针对重点人群的实际困难,司法所联动多部门打出“组合拳”,与社保窗口对接解决待遇接续问题,联合妇联开展困境家庭慰问,协调职业技能中心提供电商、家政等定向培训。

为确保工作实效,司法所建立“红色+法治”双轨考核体系,将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红色志愿活动的频次纳入考核,形成“教育—实践—提升”的正向循环。如今,辖区矛盾纠纷数量下降,基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红色精神与法治力量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安宁。
下一步,赵家庄司法所将继续深挖本土红色法治故事,制作系列普法短视频,建立重点人群法治回访机制,让红色底色更鲜明、法治根基更牢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赵家庄方案”。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