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多元教育“赋能”助社区矫正对象“向阳新生”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10-27 09:48
近年来,临猗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立足县域实际,深挖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域外联动渠道,为社区矫正对象量身打造“定制化”教育课程,以多元教育模式帮助他们重塑认知、校正航向,为顺利回归社会注入“向阳力量”。
禁毒教育“沉浸式”,筑牢防毒“安全线”

“戴上VR设备,仿佛真的看到了毒品对身体的伤害,太可怕了!”在临猗县禁毒教育基地,社区矫正对象们通过VR体验、互动游戏等沉浸式方式,直观感受毒品带来的生理危害与家庭悲剧。
为提升社区矫正对象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县司法局将禁毒教育作为重点课程,依托县禁毒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基地内,工作人员不仅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讲解,让矫正对象认清传统毒品与新型合成毒品的伪装形式,更借助VR技术还原吸毒后的身体反应、家庭破碎场景,用“身临其境”的体验替代“照本宣科”的讲解。同时,还邀请戒毒民警、禁毒志愿者现场分享案例,结合矫正对象的生活场景,讲解如何防范毒品诱惑、远离涉毒圈子,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理念深植心间。2025年以来,已组织6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禁毒教育,有效提升了参训人员的毒品防范意识。
古衙文化“浸润式”,厚植法治“价值观”

“公生明、廉生威,古代官员尚且以公正廉洁为准则,我们更要守好法律底线,做个守法公民。”在临晋县衙内,社区矫正对象们围着“公生明” 匾额,认真听着工作人员讲解古衙法治文化。
临猗县司法局深挖本土历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将临晋县衙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开设“古衙法治课”。课程中,工作人员结合县衙内的戒石铭、大堂楹联等文物,讲解古代“断案明理”“公正执法”的故事,解读“民为本、法为基”的传统法治理念;组织矫正对象参观县衙司法场景复原展区,让他们直观感受古代司法制度的严谨,对比现代法治社会的进步,引导他们树立“敬畏法律、遵守规则”的价值观。截至目前,已有7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走进临晋县衙接受教育,不少人表示,从传统文化中读懂了“守法”的意义,也更坚定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红色文化“引领式”,注入向上“精气神”

“傅作义将军坚守爱国初心、为国为民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我虽然犯了错,但也要像他一样,做个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傅作义故居,社区矫正对象们听完红色故事后,纷纷分享感悟。
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塑精神信仰,县司法局将红色教育融入矫正课程,以傅作义故居为红色教育阵地,开展“学红色故事、做守法公民”主题教育。讲解员通过实物展示、影像资料,讲述傅作义将军爱国救国、廉洁奉公的事迹;组织矫正对象重温红色历史,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转变,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爱国、守法、担当”的精神力量。同时,还鼓励矫正对象参与故居的环境维护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付出中感受价值、重拾信心。2025年以来,已有4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红色教育活动,逐步树立起“改过自新、回报社会”的信念。
监所教育“震撼式”,敲响守法“警示钟”

除了本土资源的挖掘,临猗县司法局还积极联动域外监所资源,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虞乡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震撼式”警示教育。
社区矫正对象在民警的带领下,严格遵守监所纪律,依次参观监舍、习艺车间、教育改造区等场所。在戒毒所,他们听戒毒人员现身说法,讲述毒品如何摧毁个人健康、拆散家庭,直观感受违法犯罪带来的严重后果。“看到他们失去自由的样子,我才明白当初的错误有多严重,以后再也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参与活动的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感慨道。2025年以来,已组织25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监所警示教育,以“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真切体会法律威严,进一步绷紧“守法弦”。
“社区矫正的核心是教育、感化、挽救,我们希望通过多元教育模式,帮助矫正对象从思想上脱胎换骨。”临猗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股长陈剑表示。
下一步,临猗县司法局将继续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域外联动渠道,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优化定制化课程,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实效,助力更多社区矫正对象向阳新生,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