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法治建设 >

运城市“八五”普法的特色实践路径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11-06 10:01

从城市街头法治宣传栏里的鲜活案例,到乡村“民法典小院”里的互动讲解;从校园“普法小课堂”上传出来的学法声,到企业“法律明白人”工作站的精准服务——自2021年“八五”普法启动以来,运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要求,深耕地域特色、聚焦群众需求、创新传播载体,推动普法工作从“广覆盖”向“精准化”、“形式化”向“实效性”深度转型,让法治阳光遍洒河东大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三维闭环筑根基

让普法从“单打独斗”变“协同作战”

“以前各部门普法‘各吹各的号’,现在有了责任清单和考核‘指挥棒’,大家攥指成拳,劲儿往一处使!”谈及“八五”普法的变化,运城市司法局工作人员的感慨道出了关键——一套“高位统筹、责任闭环、资源保障”的三维体系,为普法工作筑牢了“四梁八柱”。

高位统筹是首要前提。市委高度重视“八五”普法工作,将“八五”普法内容纳入法治运城建设“一规划两方案”,统筹推进法治运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相关决议,市政府批转“八五”普法规划,为普法工作从“分散推进”转向“协同作战”奠定了制度基础。

责任落实是见成效键。创新推出“年度清单+五年评议”机制,形成责任闭环。每年将70家市直单位的普法任务细化量化,明确责任到岗;同时通过“双督导”强化执行,一方面开展法治调研督察,另一方面联动人大、政协开展专题监督,让原本“各吹各的号”的部门攥指成拳,确保“纸上责任”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资源保障是强底气源。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普法经费1181.02万元;400余人的普法讲师团深入基层宣讲1600余场,1900名普法志愿者服务群众5.4万人次,25支法治文艺小分队巡演380余场;1.3万名“法律明白人”经8.2万人次专题培训后,活跃在城乡角落,成为播撒法治种子的“生力军”。

靶向发力解难题

让普法与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黄河生态保护,既要严执法,更要让群众懂法入心!”在运城市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道出了普法“服务大局、精准施策”的思路。五年来,运城市聚焦三大重点,让普法成为护航发展的“助推器”。

首要任务抓牢“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纳入年度要点和部门普法清单,通过专题研讨班、集中宣讲会提升干部践行能力;线下打造法治文化公园、广场等阵地,线上制作短视频、直播讲座,开办“法治宣传进行时”专题展播,围绕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靶向普法,让法治理念随发展需求落地。

重点法规讲出“河东味道”。宪法宣传不搞“一刀切”:除了宪法宣誓、晨读等常规活动,更创新“法治+民俗”模式——“法治写春联”“法治邮路”拉近群众距离,情景话剧《法治的力量》线上点击量13.3万人次,斩获省级政法优秀新闻作品奖。民法典宣传突出“服务感”:“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活动中,140余部动漫微视频、“普法云课堂”“民法典小院”让法律条文走进日常生活。国家安全宣传玩转“非遗+法治”,法韵・河东书房精心组织法治剪纸教学,新绛县法治主题澄泥砚与木板年画亮相央视,让传统技艺成为法治传播的“新载体”。

发展大局主动“靠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组建“法护营商”小分队专项普法50余次,建立17个企业“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培育298名企业“法律明白人”;守护黄河安澜,设立全省首家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组织“青少年法护黄河青春行”,编演普法“三字经”;助力企业“出海”,在法治阵地增设涉外宣传版面,召开“贸法联动护企出海”座谈会,以法治护航对外开放。

分众普法润人心

让法治信仰“精准滴灌”到每类群体

“针对不同群体讲不同法,才能让法治观念真正入脑入心。”运城市司法局分管领导表示,精准实施“分众普法”工程,让“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重点群体带动全员覆盖。

“关键少数”带头学。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方案,实现市、县、乡三级述法全覆盖;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宪法法律知识竞赛”,40余万人参与;46期“行政执法大讲堂”、4期专项培训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普通干部则通过法治图书角、旁听庭审养成常态化学法习惯。

“未来一代”从小教。实施“法护春苗”行动,“普法小课堂”覆盖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垣曲县经验获央广网报道,阅读量69.5万次);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总决赛中,运城学子斩获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活动,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广泛群体”随处学。借“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开展“法治大篷车”“送法赶大集”200余场,覆盖群众100余万人次;线上开设14个普法专栏,发布千余部普法作品,芮城、垣曲推送1870期“普法日历”,夏县人民法院《权益往事》、运城市人民检察院《正义来敲门》等作品斩获全国奖项,1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发挥引领作用,让尊法学法守法成为群众自觉。

品牌赋能显特色

让河东法治文化“活”起来

“盐池、凤凰是运城符号,我们把它们融入普法IP,让法治更有家乡味!”运城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工作人员介绍,运城深挖地域文化,推动法治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打造“河东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阵地建设“全域开花”。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3个县(市、区)均有宪法宣誓场所,14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8个行业主题法治阵地投用;红色法治阵地、沿黄法治文化集群、“法韵・河东书房”等特色场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法治氛围。

文化阐释“活化传承”。联合运城学院梳理河东法治文化资源,编制《运城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推出“法源河东、循法文化游”等8条法治文化体验线路,以 “常态化宣传 + 主题日活动” 激活阵地效能,推动从 “静态展示” 向 “动态活用” 转变;举办 “法护黄河安澜新卷” 探寻活动,打造黄河流域普法 “运城样板”。

IP打造“双向赋能”。“法小荷”“法小东”卡通IP圈粉无数;蒲剧、垣曲镲、河津干板腔等地方文艺植入法治元素,蒲剧《桃花峪的春天》线上观看104.2万人次、线下巡演26场;夏县司马温公祠沉浸式法治演出、绛州文化保护法庭实践探索,让法治文化与文旅产业共生共荣,为运城法治建设注入深厚文化底蕴。

当普法走过四十年峥嵘、“八五”普法迈入收官节点,运城大地上的法治故事已写下浓墨重彩篇章。在这片浸润黄河文明的土地上,法治不再是纸面条文,而是街头巷尾的自觉践行、柴米油盐的规则意识、群众遇事找法的笃定,早已化作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与刻进骨子里的行为自觉。站在承前启后的新起点,运城将持续扛牢法治建设使命,让法治春风遍吹城乡街巷、照亮青少年成长路、护航企业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运城、法治运城注入不竭力量,让法治光芒在河东大地愈发璀璨。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