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司法 >

老父“一院许三儿”,引发争执

来源:运城晚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8-11-15 09:43

  老父“一院许三儿”,引发争执

  周晓霞揭开父亲的无奈,纠纷烟消云散


  日前,盐湖区晓霞调解室致电回访时,了解到兄弟三人相处和睦,对待父母尽心尽力深感欣慰。这件事还得从两个月前说起。

  院子到底给谁?

  “这种事情要我说就得怪父母!”人未到,声先至。老人的大儿子王松(化名)还没走进调解室便抱怨道:“这事情你调解不了,我也无从谈起。”

  周晓霞平静地答复他“只当吐苦水重述一遍”。

  从王松的叙述中得知,家住北城某小区的王大爷育有三子,早些年二儿子王柏(化名)跟家里干活,十来年都没拿过工资。老人出于补偿心理,打算把自己名下的院子留给王柏。王松得知后心生不满,原因是父亲也曾这样许诺给他和三弟。

  各说各有理,兄弟间嫌隙由此而生,老人无奈找到社区,希望由社区出面写一份家产分配协议。

  老父亲的无奈被揭开

  “王松不会无缘无故来争这个补偿性质的院子”。周晓霞感到蹊跷,认为兄弟俩的陈述中隐去了一些事情。

  周晓霞询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兄弟几人的经济状况,了解到:数年前,王柏开商店所用的资金,是由父亲资助的,至今未还。王松及三弟便产生心结,认为二老偏心王柏。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周晓霞便有了开启矛盾之锁的钥匙。

  “父亲缘何一个院子许三家?”周晓霞问兄弟几人,“有没有想过父亲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哄着几个亲儿子,谁去了都说房子给谁?”

  “我认为,这是父亲的一种策略啊!一方面是为了让亲情维系,希望几个儿子平日里能常到二老处坐一坐。老人做此举动,就是因为老人没有安全感。他害怕了呀,他今年已经80多岁了,觉得自己分量不够了,还得加上院子作为筹码。靠血缘、靠亲情已不足以维系,只寄希望于财产,才能让孩子们时不时去看一看他。”周晓霞顿了顿说,“作此之举,是老人的自私,更是老人的无奈无助。你们嫌弃老父亲不提前写好财产分配的协议,这份协议他写不得,也不能写。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旦写了不是得罪这个,就是得罪那个,他不愿意挑起矛盾。80岁的老人,难道还要让他在有生之年看着父子反目、兄弟成仇?”

  此时,王柏辩称自己只是与大哥王松不和,但在孝敬父母方面,自己敢拍着胸脯说问心无愧。

  “孝敬父母不是逢年过节给点钱就够了,老人也需要子女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慰藉;何况今天既然能让八十老父找到社区,子女怎能说‘问心无愧’?双亲尚在,你们就因为争财产开始闹,置老人于何地,让老人情何以堪呢?你们也已为人父,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对孩子付出时唯恐不够,而子女享受时尤嫌不足?以子心换父心,始知恩情深!咱们做子女的,要认真反思自己。将心比心,你们要做的,是让父母放心:在世时,子女会尽孝床前;百年后,不会有兄弟睨墙。”周晓霞话音刚落,兄弟二人肃然起敬,由衷感叹:“你说的真好!是我们做子女的不是,关于院子分配问题,我们也不争了。”

  调解感言

  这起纠纷不是简单的争房产,也并非单纯的赡养问题。这起案例映射的是父母对下一代呕心沥血、蚕丝吐尽,而子女回报父母时却斤斤计较。

  老人年事已高,自觉再无法为子女奉献更多,以院子作为筹码。赡养老人不是说管吃管穿就够了,悲哀的是子女往往觉得做到这点就“问心无愧”,认为已是天大的孝顺了。子女们请给父母一点安全感,不要让老人劳碌一生,风烛残年之际惴惴不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儿女们到了像老人一样的年纪,才真正明白其意义深长。(记者 樊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