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表里河东 >

李家大院:起家“三边”的李氏家族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鲁高 | 发布时间: 2018-06-27 16:00

  李家大院是清末民初时期晋南首富、大实业家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李氏家族迁居闫景以后,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逐渐进入商贸领域,后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从而由农转商,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义。


111.jpg


起家“三边”的“边客”


  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村后,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道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至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出生,已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个,因老大李廷桂膝下无子,所以李文炳一出生便被过继给伯父李廷桂承嗣。

  李文炳,字虎臣,清监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无心务农而有志于商道。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仅十六岁的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干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经常肩挑布包、走街串巷叫卖。随着时间推移,李文炳认识到靠摆摊卖布这样的小打小闹,生存容易发展难。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陕北靖边、安边、定边等地,因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当地土布的价格猛涨,往返一趟利润颇丰,便用手头积蓄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三边”贩运,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当地人称其为“边客”。李文炳的马帮从河津禹门渡摆渡过河,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数次,有时还会遇到土匪抢劫,艰辛异常。由于他讲究诚信,生意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扩大经营的原始资本。

李文炳决心改变中间商人身份,立志在“三边”设立商铺,占据整个商贸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商铺,改变自晋南零散收购的进货渠道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设庄批量收购土布,并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三边”一带出售,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

  李文炳单枪匹马走三边的做法,与商道繁荣的趋势不适应,所以在设立商铺的同时,他又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加入到李家的经营行业是家族的传统做法,在最兴旺的时候实现了传承。


555.jpg



经营分开  弟弟宏图大展


1830年,李文炳再次思变,决定与两个弟弟分开经营。他把相对比较好的店铺给了两个弟弟经营,而自己却背负债把不易经营的生意一并揽了过来。这一次是李家经商之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当时的李文阶、李文蔚兄弟经过了三年的商海搏击后商业才华已经显露,由于分流之后的李文炳带走了李家的不良资产,其生意从此不景气。

  分开经营后,李文炳在闫景村创建了“通顺成”、“通顺兴”商号,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不久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1852年后,“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分号逐渐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一带。同时,“敬信义”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分红一次,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盈余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采取死分活值(即东家的股份是死的,人力股是活的),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指经理),最少为一厘(指满三年的学徒工),由于增设了人力股,使得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 “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著名的商号之一。在“敬信义”分号向西北扩展的十年间,李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1865年前后,李文蔚、李文阶不仅在“敬信义”商号中入股,还利用分红所得发展自己的商号。

  李文阶在闫景村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的“公生明”、“长恒东”、“长丰东”等商号。在绛州设立钱庄,以汇兑业务为主。在汾城县(今属襄汾县)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1936年2月更名为“恒记药店”,店铺房屋达54间。“恒记药店”的进货渠道正规,当时经营的中药有350多种,药品销往汾城、新绛、襄陵、乡宁、大宁、蒲县、石楼、永和等地,受到药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区六县常年在汾城住有采购员,一方面从这里购买药品运回本地;一方面又将山区的柴胡、黄芪、知母等中药材售给药店,如收到名贵药材,药店则发往北京同仁堂。

  李文蔚的商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李文蔚在银川开设的“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创业之初,“敬义泰”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收购羊毛、枸杞、发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后又经销绸缎、布匹和杂货等。

“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后改由天津进货,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雇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黄河冰封后,雇用骆驼来往宁夏、包头之间。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333.jpg

  

李子用大兴实业


1917年,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北大街设立了“鼎记花店”,创办实业。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员下乡办理预购棉花业务,先付款后交货。“鼎记花店”每年投入收购棉花的资金达二十余万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经永乐店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纺织公司、中纺公司、大华纱厂。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各纱厂与“鼎记花店”的业务联系最多。“鼎记花店”为李家创造了颇丰的财富,民国时期,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1925年,李子用为扩大生意,在山陕咽喉之地、铸造业发端极早的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立“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敬信义”炉院在入炉配料、模具尺寸、生产操作等方面严格把关,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笼圈、铁锅之类。最出名的产品是芝川铧。

李子用后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922年经山西榆次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李子用亲家)引荐,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其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李子用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子用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1916年,李子用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

李子用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成为大股东,“敬义泰”位列宁夏“八大商号”之首,现银达20万两。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

  

444.jpg


李家的后时代


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晋南的生意渐趋衰落。

抗日战争时期,西安物价大幅度下降,货币贬值,人心不稳,加之洋货进入,“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 ; 西北一带生意在当地军阀的压迫下也开始衰退。以“敬义泰”为例,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后,商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营业逐渐衰退。抗战开始后,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生意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解放后,李家各地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大同庆”商号时任总经理张诚之接受党的和平改造政策,他将兰州的资金、货物、人员全部转回银川,与“大同庆”合并,由原来的批发转为零售。此后,张诚之回山西原籍未归,“大同庆”遂由程仰山主持,程突然病故后由王海天主持业务,后来王也回山西,最后由闫寿庵主持。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参加公私合营,当时“大同庆”有股金8万余元,闫为私方代表,从此“大同庆”商号走上了新生的道路。

1992年,银川市政府重新注册“敬义泰”老字号商标,地址迁往市区北门外,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

西安的“敬”字号杂货铺于1952年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陕西韩城敬信义炉院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陕西三原“鼎记花店”并入三原县花厂。

1955年,山西襄汾“恒记药店”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古城公私合营医药部”。


222.jpg

  

李家大院建筑特色


李家大院的主宅院大门两旁镌刻着《朱子家训》,上面写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粒,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警句,让子孙后代进门出门都念念不忘。

666.jpg


  李家大院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独例。

  建筑艺术分布在李家大院老院建筑的多个重要部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砖、木、石“三雕”以及彩绘和铁艺,内容题材涵括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等。

  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等。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雕。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院里的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祝寿、渔樵耕读等,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的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把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渗透其中。

  李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为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在整个大院里,凡厅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而李家大院的主人,以行善而得名,故其楹联匾额又以“善”为其主要特色,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其蕴味悠远绵长。匾额寥寥数字,却令人回味;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 ; 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扬善,或祈福。

  

777.jpg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的开发,晋商的宅院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李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 。在建筑风格上,李家大院以晋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为基础,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部分院落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因而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