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一场关于“爱与守护”的温情调解

来源: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7-16 10:02

婚姻的结束会让一个完整的家庭散成两半,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不该被割裂。近日,一起承载着亲情羁绊的探望权纠纷悄然走进了芮城县陌南法庭的视野。这起看似简单的“去与不去”之争,实则交织着孩子的情感牵挂、父母的沟通壁垒与祖辈的深切思念。此次调解陌南法庭以“关爱儿童”为核心,将司法温度融入每一个细节,促使案件成功调解,为孩子架起了一座通往温暖亲情的桥梁。

哭声里的“真心话”: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

“其实我也想爸爸、爷爷、奶奶……”当乖巧的小女孩在法官、班主任及父母长辈面前落下眼泪时,这场纠纷的核心终于浮现——不是“让不让去”的对立,而是“如何让爱不缺席”的命题。爸爸眼中“妈妈的阻拦”,妈妈口中“孩子的意愿”,在孩子颤抖的倾诉中显露出真相:稚嫩的心灵从未割舍对祖辈的依恋,却在大人的分歧中陷入了两难的沉默。

法官敏锐捕捉到孩子的不安,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老师,以“校园关爱”为起点,在熟悉的环境中为孩子搭建安全表达的空间。“我们不说对错,只听你心里的话。”法官俯下身来的轻声安抚,让孩子渐渐放下戒备。原来,司法不是冰冷的裁判,而是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大朋友”。

从“强硬对峙”到“暖心和解”:法官用“成长思维”敲开沟通之门

案件调解初期,爸爸的态度一度强硬:“我要求开庭,孩子是我家血脉,必须让她去见爷爷奶奶,我一个月必须看四次!”面对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法官没有急于推进流程,而是拉着双方坐下,用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叩击人心:“孩子不是物件,判决能划定‘探望权’,却划不出她心里的牵挂。如果简单判了,将来执行时孩子躲在被子里哭,夹在你们两个大人中间,你们忍心吗?”

这番话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法官趁热打铁:“开庭判决或许能结案,但真正的圆满,是让孩子以后想起探望时,心里满是期待而不是害怕。咱们一起找找办法,让老人见到孩子、让妈妈放心放手、让孩子笑得踏实,这才是对她成长最好的判决。”

在法官“以心换心”的引导下,僵持的局面逐渐松动。双方都同意调解,面对重新坐下的父母,法官以“孩子的未来”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充满温情的“家庭对话”:

共情式引导:

“爷爷奶奶的牵挂,其实是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隔代温暖;妈妈的顾虑,也是对孩子情绪的细心守护,孩子不仅要妈妈的关爱,爸爸的关爱也不能少。”法官把双方对孩子的爱提炼为共同的出发点,打破对立的坚冰。

成长视角切入:

“每周一次的探望,不是任务,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便爸爸妈妈分开,她依然被所有人坚定地爱着,她依然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但每次的探望一定要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打扰孩子的学习。”

细节化方案:

从探望时间的灵活约定,到接送方式的温和协商,再到祖辈陪伴时的“亲子互动小技巧”,法官为这个家庭量身定制了兼具法律严谨与情感温度的调解方案,让“探望”不再是生硬的“权利”,而是充满期待的“约定”。

司法温度的延伸:让关爱成为成长的底色

案件的圆满解决,不是终点,而是司法护童的又一次启程。孩子的情感需求,永远是处理家庭矛盾的第一考量,法律的价值,不仅是定分止争,更是为孩子编织一张爱与保护的安全网。如今,小女孩终于能在周末开心地扑进爷爷奶奶的怀里,爸爸妈妈也学会了用更平和的方式沟通孩子的成长。这场探望权纠纷的圆满解决,让我们看到,当法律俯身倾听孩子的哭声,当司法者化身“成长的守护者”,冰冷的法条便有了温暖的褶皱——那是对“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坚守,更是对“以法之名,护童前行”的生动诠释。

通讯员:靳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