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情交融解心结:国槐引发的空巢老人“粮田保卫战”
来源:永济市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9-01 10:08
作为“晋南粮仓”,6月的永济大地,麦浪滚滚,城东街道某村的刘某夫妇,每天在自家1.48亩麦田与家中两头奔忙——浇水、施肥,盼着能有个好收成。眼看小麦成熟,一片树荫下的麦子却长得参差不齐,收割时联合收割机更是进不了地,老两口看着辛苦照料的庄稼犯了难。这“树荫”的源头,正是邻居赵某家种植了十余年的国槐,也由此引发了一场牵动两位空巢老人的土地纠纷,更让调解员历经十昼夜攻坚,在普法与关怀中为老人守住了“生计希望”。
一纸求助:粮田与国槐的“生存之争”,藏着空巢老人的无助
刘某来到永济市城东司法所求助时,年近八十的他满头大汗,手里紧紧攥着土地承包证:“国槐树枝伸到我地里,阳光被挡、养分被抢,以前种玉米全死了,改种小麦连收割机都进不来!”专职调解员王月增安抚老人坐下后才了解到,这并非简单的“邻里矛盾”
作物冲突的法律内核:赵某家的国槐已生长十年,树冠繁茂,严重侵犯了刘某粮田的通风、采光权,还争抢土壤水分与养分,导致刘某农作物减产甚至无法生长,这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争正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关系”规定的“不动产权利人不得妨碍相邻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空巢老人的双重困境:刘某与赵某均是空巢老人,儿女均在外务工。刘某夫妇靠1.48亩粮田糊口,粮田受损直接断了生计;赵某几年前因急于处置国槐、寻找买家,突发脑梗导致身体虚弱,对这片树“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槐处置事宜一拖再拖,两人此前还曾因树多次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积怨颇深。
调解攻坚:十昼夜踏破门槛,在“难”中找“情与法”的平衡点
案件受理后,调解员王月增第一时间联合值班律师马骏里制定调解方案:“先查实情,再用法律定责,更要拿关怀暖人心。”可调解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阻碍。
现场核查“热与累”:次日清晨,调解员与律师骑车往返二十公里赶到事发村。六月的太阳初显毒辣,两人顶着高温丈量国槐遮阴面积、核对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性,还专门请来农作物专家,蹲在田埂上测算小麦减产损失——汗水浸湿了衣服,只为找好“事实依据”。

当事人抵触“冷与难”:起初赵某还算配合,当得知需赔偿时,突然情绪激动:“树是我儿子种的,要赔找他去!”调解员只得联系远在海南的赵某儿子,对方却带着怨气反驳:“当年刘某还打了我爸,没告他就不错了,凭什么要赔偿?”另一边,刘某也因多年积怨不愿让步,调解一度陷入了“僵局”。
情理法融合“破局点”:面对“僵局”王月增连续一周往返于两家之间。他既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款,耐心给两位老人和子女解释“相邻权”的法律规定,明确赵某方的责任;又一次次提起“都是当父母的,谁不心疼老人独自在家辛苦”,用“亲情共情”打动双方子女——他知道,面对空巢老人纠纷,“法条”要讲透,“人心”更要焐热。
温情破冰:子女代致歉,普法之外更有“普法温度”
转机最终来自“子女的理解”。刘某儿子得知父亲的困境后,主动联系调解员:“我爸年纪大了,拉不下脸道歉,我替他向赵叔说声对不起!我们不是非要那几百块赔偿,就是不想让老两口一年的辛苦白费。”
这番带着诚意的道歉被转达给赵某儿子后,对方沉默良久,终于松口:“既然他儿子这么实在,我也不揪着过去的事了,该赔的我们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赵某儿子在国槐售出前,每年向刘某赔偿200元;王月增与马骏里律师主动对接林业部门,帮赵某寻找国槐买家,从根源上解决粮田遮挡问题。
调解背后:空巢老人维权,需“法律护航+人文关怀”
当两位老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刘某握着调解员的手反复道谢:“要是没你们,我和老伴这一年的辛苦真就白扔了!”这场历经十昼夜的调解,不仅用法律厘清了责任,更用关怀化解了积怨。
王月增坦言:“农村空巢老人面对土地纠纷时,往往缺劳动力、缺法律知识,他们要的不只是‘赔偿款’,更是对‘辛苦付出’的认可。化解这类纠纷,不能只念‘法条’,更要读懂他们的‘难处’,用‘情’搭起沟通的桥,用‘法’守住权益的底,才能真正帮老人解决难题。”
通讯员:孟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