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队伍建设 >

“涛”声护正义,“民”本践初心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8-27 09:58

行政复议的岗位,没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没有聚光灯下的万众瞩目,却一头连着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一头牵着万千群众的急难愁盼。在这里,每一份案卷都是一次“公平正义的叩问”,每一次裁决都承载着“为民解忧的重量”。而闻喜县司法局的张涛民同志,就在这条平凡却重要的战线上,默默坚守了二十余载。

1756259972422265.jpg

二十个春秋流转,他的案头始终堆叠着泛黄的法律典籍——《行政复议法》的封皮被摩挲得泛白,《行政诉讼法》的书页间夹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新修订的条文、最高法的典型案例旁,总有他即时标注的思考。“让每一起复议案件都经得起检验,让每一位申请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融入他血脉的职业信仰。从青涩的法律学子到同事眼中的“业务标杆”,再到年轻干部的“引路人”,他用专业与执着,在行政复议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初心马拉松”。

以“担当”扛重,他是复议一线“办案先锋”

1756260020102484.png

自2019年机构改革转隶县司法局任党组成员以来,张涛民便与行政复议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此时,他分管的行政复议与应诉股仅1名工作人员,2022 年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复议工作人员虽增至2名,但案件数量却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办理案件40件,2024年飙升至98件,2025年至今已达百余件,案件类型也随之日益复杂多样。

2024年7月,张涛民升任闻喜县司法局副局长,可复议工作的压力并未随之减轻。面对“案件量翻倍、类型增多,工作人员少且经验不足”的困境,他始终坚守复议一线,主动扛起办案责任,每件复议案都亲自参与办理。从案件受理审查、证据材料梳理,到组织听证、撰写复议决定书,他全程跟进、逐项把关,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起复议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既有效缓解了团队办案压力,也为年轻复议工作人员树立了标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行政人的责任与担当。

以“钻劲”磨剑,他是守护公正“专业尖兵”

1756260054235768.png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张涛民常对年轻同事说的话,也是他二十余年不变的行动指南。行政复议案件往往牵涉多部门职责,法律关系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可能让群众寒心。有一次,一起涉及企业行政处罚的复议案件摆在他面前:申请人认为处罚程序违法,被申请人则坚持适用法律无误,双方各执一词,证据材料堆了满满一办公桌。

为了厘清争议焦点,张涛民把自己“钉”在了办公室。白天,他翻阅案卷,对照法条逐项梳理;晚上,他坐在灯下查阅类似案例的裁判文书,遇到拿捏不准的问题,便拨通上级部门专家的电话咨询。同事劝他“别这么拼,案子慢慢来”,他却摇摇头:“企业等着复工,群众等着说法,我慢不得。”最终,凭借对法律条文的精准把握和对程序细节的严格审查,他依法作出了撤销原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既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倒逼行政机关规范了执法流程。

二十余年里,经他手办理的300余起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和解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没有一起因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被撤销或变更。他成了单位里公认的“活字典”——同事办案遇阻,找他准能找到解决思路;基层执法部门拿不准政策,他总能给出清晰解答。而他毫无保留,带着年轻干部一起阅卷、一起调查,把自己的经验化作“传家宝”,让公正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以“真心”暖民,他是权益保障“贴心使者”

“行政复议不是冷冰冰的‘纸面工作’,每一份案卷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急难愁盼。”张涛民的这句话,写在他的工作笔记扉页上,也刻在他的行动里。他总说,办案子不能只看法条,更要看见法条背后的人,要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去年盛夏,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负责人急急忙忙走进行政复议接待室,手里攥着一叠材料——公司员工武某某因工受伤被人社部门认定为十级伤残,可社保部门却以“受伤员工已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武某某家里困难,就等着这笔钱治病,社保部门不支付,我们也没办法,您一定要帮帮我们!”负责人的声音里满是焦急。

张涛民一边安抚对方情绪,一边接过材料仔细查看。他发现,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即使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社保部门也应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社保部门的决定存在适用法律错误。为了确保案件审理公开透明,他先后多次与社保部门沟通,详细阐释法律依据;同时,他又耐心听取武某某的诉求,了解到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后,主动协调加快案件办理进度。

当复议决定送达后,张涛民没有就此止步——他担心社保部门履行延迟,又多次打电话督促,甚至亲自跑到社保部门沟通。两个月后,当武某某拿到那笔迟到的补助金,专门打来电话致谢时,电话那头的哽咽与感激,让张涛民的眼眶也微微发热。“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法律给了群众公道。”他笑着说,可那份藏在笑容里的欣慰,却比任何荣誉都更动人

以“担当”破局,他是争议化解“攻坚能手”

行政复议是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但有些案件牵涉历史遗留问题,或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起来就像“啃硬骨头”。可张涛民从不“绕着走”,越是难办的案子,他越愿意“接烫手山芋”——因为他知道,这些“硬骨头”背后,往往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2025年初春,一位年轻母亲柴某某抱着不满三岁的孩子,抹着眼泪走进了接待室。原来,孩子即将入园,却因户口问题迟迟无法办理入学手续,而换发《出生医学证明》是解决户口的关键,可医院却以“不符合换发条件”为由拒绝办理。“孩子再不上学就晚了,我跑了好几个部门都没用,听说复议能帮老百姓说话,我就来了……”柴某某的声音带着绝望。

案件受理后,张涛民立即展开调查,发现医院的决定确实符合政策规定——这意味着,若按“程序”办案,他只需作出 “维持原决定”的裁决,案件就能结案。可看着柴某某怀里熟睡的孩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复议不能只走程序,更要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他没有简单结案,而是主动“延伸服务”:一边查阅公安部门关于户口办理的特殊政策,一边反复与医院、公安机关沟通协调。有时刚挂完医院的电话,又拨通了派出所的号码;午休时间,他还跑到户籍窗口,向工作人员详细说明情况。终于,在他的奔走协调下,公安机关为孩子开辟了“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户口。

当柴某某带着一面绣着“行政复议解民忧、一心为民办实事”的锦旗来到办公室时,她紧紧握着张涛民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而张涛民只是笑着接过锦旗,又给母子俩倒了杯热水:“能帮到你们,比什么都强。”一场可能陷入“程序空转”的行政争议,就这样在他的担当与坚持中,化作了一段温暖的为民故事。

二十载春华秋实,张涛民的鬓角添了细纹,案头的法律书换了一版又一版,可他对行政复议事业的热爱,对为民服务初心的坚守,却从未改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专业守护着公正,用真心温暖着群众,用担当化解着矛盾。

“行政复议是法治建设的‘窗口’,我们多尽一分力,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就多增一分。”这是张涛民的朴素心愿,也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行动写照。如今,这位行政复议战线上的 “老兵”,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翻开新的案卷,接待来访的群众,在每一次阅卷、每一次沟通、每一次裁决中,践行着“坚守复议初心,践行为民使命”的誓言。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