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便”到“便捷”:运城市司法局三措并举破解民忧 作风整改见真章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9-17 10:18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运城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斌带队下沉一线调研,把“群众满不满意、方不方便”作为检验作风建设的标尺。调研中,办事群众“踮脚趴窗办事”的不便、“绕围挡找入口”的抱怨、“复议跑断腿”的困扰,一件件“小事”被记在调研笔记上,也成了司法行政系统作风整改的“发力点”。随后,市法律援助中心、河东公证处、行政复议试点单位靶向施策,用三桩“暖心实事”,将“转作风、树新风”的要求化作了群众触手可及的便利与温暖。
窗口降一寸,民心近一分

“以前来办事,趴在高高的窗口上说话,耳朵得凑过去,手递材料也费劲。现在好了,坐着就能把事办了!”72岁的张大爷握着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一变化,源于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大厅的一次“焕新”改造——工作人员特意将接待服务窗口的台面高度下调,原本需要踮脚、弯腰才能交流的窗口,如今成了前来咨询法律援助群众的“贴心台”。
不仅如此,大厅里的功能区域划分得清清楚楚,咨询引导区放着醒目的蓝色指示牌,等候区摆着柔软的座椅和饮用水,材料填写区备好了笔和老花镜。一位推着轮椅来申请法律援助的残疾人说:“从进门到办完手续,没走一步冤枉路,也没让别人帮一次忙,这种‘无障碍’,是真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了。”窗口降下去的是高度,拉近的却是司法行政与群众的距离,让“便民”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每一个细节里的关怀。
围挡拆得掉,心墙更易消

“以前来公证处,得绕好几圈才能在围挡旁找到入口,心里总觉得‘隔了一层’。现在大门敞亮,抬头就能看见‘中国公证’的牌子,心里也亮堂!”市民李女士拿着刚办好的继承公证书笑着说。她口中的变化,是运城市河东公证处“破围障”的暖心举动——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公证处拆除了大门外的多处围挡,曾经“围着”的服务场所,如今成了敞开怀抱的“便民驿站”。
“围挡拆的不仅是物理障碍,更是心里的‘隔阂’。”河东公证处负责人说。他们深知,群众来办“公证”,多是涉及房产、继承等“人生大事”,有时本就带着焦虑,若再被围挡“拦着”“绕着”,难免添堵。如今,无围的大门、热情的引导、耐心的解答,让群众进门先卸“心防”。有位老人来办遗嘱公证,工作人员不仅细致讲解流程,还帮他联系子女沟通想法,临走时老人说:“你们把我的‘小事’当‘大事’,比亲人还上心。”这敞开的大门,装的是“群众至上”的初心,拆的是“干群之间”的无形距离。
试点探新路,复议暖民心

“原以为行政复议得‘跑断腿’,没想到立案前调解员几句话就把事儿说清了,不用打官司也解决了问题!”盐湖区市民王先生的经历,是运城行政复议和人民调解对接试点工作的生动注脚。为了让群众少跑腿、解难题,运城选定盐湖区、新绛县、永济市三个行政复议局作为“复调”对接试点,瞄准“行政复议案件数量下降、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下降”的“双下降”目标,啃起了“调解难”的硬骨头。
试点单位不搞“纸上谈兵”,而是让工作人员走进调解现场——去观摩资深调解员如何倾听群众诉求,去研讨“不敢调、不愿调、不会调”的症结,去总结“把道理讲透、把利益捋顺”的技巧。永济市行政复议局工作人员说:“以前面对群众的争议,总怕‘调不好’,现在才明白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不久前,申请人冯某因不服公安机关对涉事第三人的行政处罚决定,向永济市行政复议局申请复议。案件受理后,复议局联合城北派出所启动“复议+调解”机制,从法理层面释法、情理层面引导,同步开展法治教育,最终,专业、真诚的沟通打消了冯某疑虑,其主动撤回复议申请,案件圆满解决。如今,试点单位的行政复议调解成功率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坐下来谈”而非“对簿公堂”。这高效公正的解决途径,让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法治的力量,更是司法行政的“温度”。
从下调一寸的窗口,到拆除围挡的大门,再到化解争议的调解室,这三桩“小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件件贴着“民心”,印证着“以人民为中心”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把群众的“不方便”放在眼里,把群众的“烦心事”记在心里,用一点一滴的改变,让群众在每一次办事、每一次维权中,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尊重。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