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检察之光守护青春归途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8-27 10:38
即将升入大三的小蔡,这几天正忙着为开学作准备。看着她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和眼神里的自信光芒,芮城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官任颂满是欣慰。
这是一个关于“迷途知返”与“司法守护”的故事。
卷宗里的微光
2024年1月,冬日的寒风裹挟着年关的肃杀。当小蔡的案件移送至芮城县人民检察院时,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受邀提前介入。翻开卷宗,一行刺眼的数字让所有人心头一紧——“2005年8月出生”。案发时间为2023年,当时这个女孩17周岁,因被男友蛊惑参与电信诈骗,站在了刑事司法的十字路口。
“她不是主犯,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人。”承办检察官任颂根据案情作出如是判断。更令人揪心的是,资料显示:2023年6月,小蔡在取保候审期间,竟以坚韧毅力通过对口高考,被省内一所大专院校录取!“这是她人生的一抹希望。”承办检察官摩挲着纸质资料的褶皱,陷入了沉思。彼时,谁也不曾想到,这张薄纸即将掀起一场关于“司法守护”的攻防战。
通过对案情的分析,检察院建议法院对小蔡适用缓刑,并严格限定犯罪记录封存范围。2024年7月,缓刑判决生效的第一时间,芮城县人民检察院与该县司法局联动,为小蔡办理了“经常性跨市县矫正”手续。这意味着,她不必困守县城,可以如常奔赴校园。
开学前的惊雷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设置考验。2024年8月28日,距离开学仅剩24小时,小蔡颤抖着拨通社区矫正中心的电话:“学校通知对我劝退……”
“虽然预料到她的求学之路不会平坦,但劝退来得如此突然,令人震惊。”任颂告诉记者,此前,为保障异地矫正顺利,他们曾指导该县司法局提前与小蔡的大学辅导员沟通,辅导员也承诺参与矫正小组并保密。但显然,开学在即,老师的顾虑占据了上风,小蔡的涉案信息被上报,学校作出劝退决定。
“这绝非小事!小蔡作为在校大学生,其受教育权受宪法平等保护。作为刑事执行检察官,监督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正是我们的核心职能之一。”任颂立马向院里汇报。芮城县人民检察院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向运城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汇报后,由分管副检察长带队,联合芮城县司法局,连夜驱车赶往太原。
两小时的谈判
次日上午,太原某高校学生处的办公室里,气氛凝如坚冰。校方代表将一摞判决书推至我们面前:“类似情况,一律开除!劝退已是网开一面。”
“小蔡犯罪时未满18岁,是未成年人,其犯罪记录依法封存,学校本不应知晓,更不能据此对她作出处理。”检察官亮出法律依据。
校方继续反驳:“她入学时隐瞒了涉案经历,属于严重违反校规。”
“在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下,小蔡入学时无须报告犯罪记录。”副检察长依据法律规定释法,“若因司法程序泄露信息导致权益受损,校方需承担法律责任!”
“孩子考上大学,人生才刚刚开始。若此刻放弃,她将永远活在阴影里。”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递上小蔡的矫正档案:“这是她每月的思想汇报,字里行间都是改过自新的决心。”
面对学校对监管风险的担忧,芮城县人民检察院、芮城县司法局,学校属地检察院和司法局4家司法机关表示,非常重视小蔡的矫正工作,两地司法局将无缝衔接,承担日常监管;两地检察院也将全程监督,履职尽责。这才打消了学校的顾虑,同意重新研究小蔡的返校问题。
2024年9月10日,开学第二周,小蔡终于踏进大学校门,她的涉案信息也得到了特殊保护。现在的小蔡,眼眸里已不见曾经的迷茫,唯有坚定与希望。
检察官告诉记者,小蔡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监督也从未停止。推动学校依法保障小蔡的受教育权,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向社会传递了清晰的司法理念: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涉罪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他们需要的是融入社会的桥梁,而非排斥的高墙。小蔡的改变也印证了他们工作的独特价值——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末端,刑事执行检察被称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的“管得住”,更是要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和司法为民理念,让每一个矫正对象都能在法律的护航下,重新拥抱有尊严的人生。
来源:运城日报
记者:张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