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 表里河东 >

触摸河东文明瑰宝!远古石器 开启人类文明大幕

来源:运城新闻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21-08-12 09:29

  远古石器

  开启人类文明大幕

1.jpg

  记者 张建群 实习生 吉梦琳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五千年文明看运城。自古以来,运城公侯将相、仁人志士,代不乏人。除了为人熟知、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漫长历史可追溯到上万年前。

2.jpg

  运城博物馆展出的古人类生活场景 张建群 摄

  远古时代,位于黄河怀抱中的运城,山水环绕,尤其是有人类生存必需的盐池,很早便是先民青睐的生存宝地。各种石器遗存证明,运城史前文化脉络完整。

  在文明蒙昧的时代,黄河岸畔、条山脚下、盐湖近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先民们经历过什么?创造过什么?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8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运城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走进华夏寻根展厅,穿越历史,感受早期人类的生活细节,聆听从远古走来的石头故事。

  旧石器时代文物:

  外形粗糙的石器 生存挑战下的智慧结晶

3.jpg

  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器

  记者眼前的展品,看起来有些粗糙,似乎与我们在田野上偶遇的顽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听了介绍,我们得知,这些石头基本上均来自运城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其中,芮城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1961年至1962年间,考古学家王建率领考古队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发掘,在距地表近70米的砂层中出土了属于早更新世的一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若干石制品。

  在运城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来自西侯度遗址的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石核中有巨型石核、漏斗状石核、两极石核。石片则分为锤击石片、碰砧石片和砸击石片。眼前的这些石器其貌不扬,但又不同寻常。听过讲解,我们知道,它们是早期先民向大自然索取生存必需品的好帮手,是得心应手的好工具。一块大石片,可由先民加工成有多个刃口的砍斫器。

  简单而原始的石器一点点养育了人类的文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砍斫器中有单面砍斫器、双面砍斫器,还有留存着使用痕迹的砍斫器。可以想象,先民们为了生存,要躲避猛兽的追击,便打制了砍斫器类的工具用于砍伐树木,制造居所。让人不禁联想,如今平地起高楼的建筑艺术,其鼻祖也许正是祖先伐木筑屋的手艺。

  要居住,还要果腹。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展柜中先民制造的刮削器,有直刃、圆刃和凹刃三类。其中用紫色石英岩石片修制的边刃刮削器十分典型。还有一种三棱大尖状器最为著名,它是以一块三棱状砾石经过简单打制加工而成的,器尖对称,呈三棱状。三棱大尖状器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一种传统工具,在黄河中下游晋、陕、豫交接的三角地带的山西芮城匼河、陕西蓝田公王岭和河南三门峡,以及汾河流域、丁村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西侯度遗址三棱大尖状器的发现,可以将人类使用这一石器的传统上溯到100多万年前。

  据推测,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块获取食物和防卫的过程中,偶尔发现用砾石摔破后产生的锐缘砍砸或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从而受到启发,便开始打击石头,使之破碎,制造出带有锐利边缘的刮削器来进行切割、剥皮等。这些制造、筑屋、猎物的技能,经过不断改良传承至今,还一直与我们如今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用手中的各种生活用具加工食材,享用美味时,想想它们是一代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心中是不是会有一点点感动呢?

  细石器时代文物

  趋于精细的小石器 过渡时期的成长见证

4.jpg

  到了细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形状细小的石器。同时,细石器时代也是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垣曲县历山镇大岙遗址就出土了许多造型精致的细石器。

  在展柜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形状较小的黑色石器,正是典型的细石器。据介绍,细石器一般是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与其他石器制作技术相比,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者具有清晰严谨的思路以及娴熟精湛的技能,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性与复杂性。可见这一时期远古人类的生活智慧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

  在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垣曲大岙遗址出土的锯齿刃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细石核以及一些体量较小的石片等石器工具。据了解,这些工具多数是为了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从最初的以石相击获得可用的石器,到与木、骨、角等重新组合的工具,运城先民的生存技艺就这样在漫长的生活进程中悄然成长。

  新石器时代文物

  与现代工具接近的造型

  开启农耕文明的大幕

5.jpg

  1974年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磬

  进入新石器时代,展柜中的展品便渐渐“高、大、上”起来,有了一些现代工具,比如刀、锛等。不过,它们不是今天的钢铁制品,而是石制的而已。

  在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运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垣曲古城东关遗址、芮城东庄遗址、夏县西阴村遗址、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和夏县东下冯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中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石器制作采用了磨制技术,更加精细,功能上也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劳动效率更高。如展柜中的石球、带孔石刀、石锛都是其中的代表。

  这一时期社会礼制逐步萌芽,而且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一定需求。

  影响较大、有一定代表性的是1974年夏县东下冯村采集出土的石磬(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石磬长66.8厘米、宽28.6厘米。这件石磬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形状近似鲸,其形态源于石镰,很可能是先民们在劳动中用石镰或者石刀与石头产生撞击,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人们由此发明了石磬,开始有意识地敲击它,发出美妙的声音,愉悦自己和别人。

  夏县出土的这件石磬,应该是中国乐器最早的雏形之一,后代的石磬也大多采用这种鲸头的造型,不过制作技艺更为精细,还出现了成组的石磬与铜编钟配合,演奏曲调复杂的乐曲。

  历经时代更迭,如今的打击乐依然保留着手打敲击的特点,例如击鼓、手碟等乐器,就是对当时人们敲击石器的传承。

  一件朴拙的石磬告诉人们,运城先民在近万年前就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他们快乐而单纯,活泼而积极。

  运城所在的河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目前不多的石器时代遗存链条相对完整的地区。这里所有的遗址古迹、出土文物,都是这片土地历史的见证者,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石器却会带我们真切地走近过去,讲述离我们是那么遥远却又似乎就发生在眼前的故事。

  文物是映照历史的一面镜子,是传送文明的一座桥梁。博物馆中的这些文物展品经过无数风霜雨雪,人类历史王朝更迭,闯过大自然的物理风化,将人类古老的智慧结晶留存至今,让我们现代人明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那样短暂而弥足珍贵。通过文物来回望历史,近距离感受这份远古的光明,让我们不再浮躁,不再迷茫。让我们思考,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将要为它奉献什么,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