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如我在诉:让正义跑赢时间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11-06 10:04

光影流转,法意暖融。近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品的微电影《第三十六条》已完成首映,影片所承载的司法温情与“如我在诉”理念,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粒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温暖而深远的回响。

影片中每一个叩问人心的瞬间,都是我们司法实践中对“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关乎共情,关乎理解,更关乎那份将心比心、把当事人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的司法担当。我们深知,每一份观感,都是与影片、与司法工作的一次深度对话,每一个见解,都是照亮司法前行之路的宝贵星光。为此,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第三十六条》的回响”影评专栏,邀请社会各界分享心灵触动,留下真知灼见,共同汇聚成推动司法进步、传递法治温暖的磅礴力量。

1762394688184849.jpg

当孩子的中考梦想遭遇监护权难题,司法如何跑赢时间?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一场光影与心灵的对话——《第三十六条》微电影首映式暨“如我在诉”访谈会,生动展现新时代人民法院的责任担当。

影片《第三十六条》以垣曲县人民法院办理的一起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指定监护人案件为原型,讲述了距离中考报名不足两个月时,即将升入初二的安安因无户籍面临报名困境,而户籍办理的关键卡在了监护权归属上。两个月的时间窗口里,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理念,走出法庭实地调查,依据法律将监护权庄严赋予抚养安安十年的“保姆妈妈”,让正义在最后时刻抵达。

案例背后,闪耀的是“如我在诉”“司法为民”理念的温暖光芒。面对无同类判例可依的情况,法官没有选择“等、靠、拖”,而是走出法庭开展调查取证,用十天半个月的实地核查替代办公室里的文书流转。这种“走出法院”的行动,让审判更贴近事实本质。更难能可贵的是,法官顶着社会对“非血缘监护”的认知压力,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六条作出判决,实现了法、理、情的交融统一,让法律尺度与司法温情完美契合。

这起监护权案件并非个例,而是运城两级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缩影。在这一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法官实现从“坐堂审案”到“走出法庭”、从“消极裁判者”到“积极推动者”的转变。他们带着责任与方法办案,努力向当事人阐明法理、讲清事理、说透情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关怀与温暖。

改变不止于此。今年以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化“如我在诉”理念实践,创新推出覆盖立、审、执全流程的司法释明机制,要求法官在诉讼各环节为当事人答疑解惑,帮助其理解司法程序本质与走向。这种“全链条、全方位”的司法服务,打破了传统司法“我说你听”的固有模式,构建起“你问我答”的互动关系,有效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回到安安的监护权案例,司法释明贯穿案件始终,从材料准备到判决执行,法官全程引导,为当事人节省了宝贵时间,成为正义加速抵达的“助推器”。就在判决生效的第二天,在垣曲县公安局大厅,安安在法官、检察官、警官们的见证下,郑重地接过了属于自己的户口本。

司法公信力系于对个体命运的关切,植根于对每一起案件的回响,唯有将“如我在诉”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夯实信任之基,让司法真正赢得人民信赖,让正义经得起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