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综治 >

禹都法庭——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21-10-26 18:51

运城长安网讯(通讯员  聂向旭)盐湖区法院禹都法庭前身为安邑法庭,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97年更为现名,辖区范围包括运城经济开发区、安邑办事处和东郭镇,服务群众10余万人,被省高院授予“省级一流法庭”称号。

法庭地处禹都市场,人员流动量大、小商品交易频繁,同时辖区内既有乡镇,又有市区,所以案件数量多、类型复杂成为禹都法庭的一大特色。每年受理的民事案件不仅有民间借贷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继承纠纷、相邻关系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土地赔偿款分配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等普通民事案件,还有买卖合同、借款合同、房屋租赁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运输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商事案件,法庭年均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600余件,年均结案率在90%以上。

近年来,禹都法庭立足辖区实际,聚焦专业、创新、服务的建设目标,坚持“一核引领、两翼联动、多点支撑”,打造新时代人民法庭。

    一核引领,聚焦辖区新发展

定位一个核心职能,服务辖区经济发展,将人民法庭工作放到禹都市场创新发展、重大战略实施、营商环境改善等大局中统筹推进,精准对接小商品批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助推禹都成为营商环境优选地。

1.jpg

阵地前移,延伸司法服务。结合禹都产业布局,提交《关于服务禹都市场推进市场纠纷多元化解情况的报告》,综合分析禹都市场内近年矛盾纠纷数量变化趋势和纠纷发生原因。针对涉及小商品交易的商铺营业执照、合同书写瑕疵、人民调解协议不规范等问题,通过走访市场商铺、召开座谈会议、举行专题讲座的方式予以指导;针对辖区重点项目建设引发的拆迁、疏解等纠纷,选派法官进驻项目组,开展针对性法律政策解读及法律风险提示,指导驻村调解组现场调解,推动纠纷平稳化解;积极与市场管理部门对接,对市场交易中潜在的法律风险点、市场监管漏洞等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开展针对性治理,推动市场涉诉案件数量逐年下降。

点面结合,搭建调解平台。以快捷解纷需求为导向,与空港管委会及公安、司法部门建立联动协同机制,为禹都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链条”司法解决方案。在禹都市场内搭建“中心+站点”模式调解平台,在禹都市场管委会建立协调解纷中心,在商铺密集的区域建立调解工作站,完善“司法确认同步对接、调解协议同步指导、纠纷信息同步收集”的“三同步”工作机制,为调解与诉讼程序衔接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保障。

服务大局,化解涉疫纠纷。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和冲击,禹都法庭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实施“五及时”工作法,即“及时沟通摸清隐患、及时对接强化指导、及时调研预测预警、及时研判制定方案、及时协调联动化解”。同时法庭选派审判业务骨干对接禹都市场及市场调解委员会,指导调处涉疫纠纷180余次,会商30余次,形成买卖、租赁、运输等3大类纠纷调处指引、5大类纠纷调解协议模板,并联合禹都市场管理部门召开疫情善后纠纷化解研讨会,出台纠纷处置指导意见。目前,市场内已登记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禹都市场无一例涉疫情纠纷诉至法院。

    两翼驱动,打造法庭新名片

以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为抓手,提升业务能力,改善庭室管理,全力打造“禹都法庭”品牌,培育具有禹都特色风格的工作机制、审判模式和专业品质。

强化审判队伍建设。吸收骨干力量组建创新团队,建立审判例会、案例研究、工作专报三大机制和“四多工作法”,坚持干警“多跑一段路”,尽可能的直接送达;“多找一个人”,提倡庭前尽可能掌握被告方的主要社会关系,寻求调解助力;“多提一个方案”,努力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以求最大可能调解成功;“多说一句话”,对能直接送达而又不出庭应诉的被告,不放弃调解努力,切实转变以往“一判了之”的做法,及时跟进辖区法治需求,提升精准保障能力,形成司法保障合力。

强化法庭基础建设。开展形象锻造工程,把法庭形象建设纳入禹都市场升级改造的一部分,法庭内设诉讼服务站、在线调解室、诉调对接室、多元解纷室、高标准数字化审判庭、星级党建活动室等,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现代法庭新形象;提供高标准诉讼服务,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诉服平台,群众在禹都法庭可同等享受与盐湖区法院一样的登记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释法答疑等“无差别”诉讼服务,积极回应禹都市场开放便利新需求,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一站式、服务零距离”。

    多点支撑,谱写矛盾化解新篇章

3.jpg

建设诉源治理“桥头堡”。针对小商品交易纠纷案件多发实际,成立诉源治理团队,摸清近三年辖区纠纷较集中的主要争议,变“被动收案”为“主动治理”。通过与辖区政府、派出所、交警队、司法所、村委会等部门搭建联动平台,建立调解员花名册、微信群,针对家事纠纷、相邻关系、小额债务、交通事故、土地纠纷等适宜调解的纠纷,由特邀调解组织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再根据实际协调相关部门联调共治,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和解、属地街道联合化解、法庭审判逐级处理”的联动解纷机制。

充当基层治理“主力军”。依托网格建设,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府院联动合作,构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法官、乡镇领导、包村干部、村支书协调联动的网格化诉源治理体系。乡镇、村级调解员对网格排查出的疑难复杂、情理交织的纠纷,及时邀请法官介入调解,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推行“法官进网格”,依托巡回审判点,发挥巡回审判点扎根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对矛盾纠纷进行预防排查、化解稳控,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对直接进入诉讼的案件,根据自愿原则开展委派调解;对已调解但未成功的,将调解情况附卷并及时安排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坚决避免以调拖判,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对调解成功的,根据当事人要求制作法律文书或者进行司法确认,调判结合及时定分止争。

争当审判改革“领头雁”。为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矛盾,禹都法庭先行先试,对小额贷款、买卖合同等类型化案件探索适用要素式审判,即提炼出要素表模板,由双方当事人庭前填写案件要素表,对案件事实进行固定,让损失得以确定。法官通过要素表即可在庭前掌握案情、弄清脉络,庭审中只需围绕有争议的事实举证、质证、发表意见,对于没有争议的案件事实,则在庭审中直接予以确认,避免当事人赘述,有效缩短庭审时间,提高诉讼效率,促进案件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实现案件速裁速调、快审快结。

开辟法治宣传“新阵地”。以助力提升乡村依法善治水平、推动形成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自觉为目标,培育一批“法治带头人”,聘任一批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的党员村干部和乡贤为特邀调解员,通过常态化法律培训和实战化调解指导,提升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部分村干部法律知识欠缺、调解底气不足等问题;成立一节“法治微课堂”,依托庭审公开网,村社可自主选择并组织村民集中观看民间借贷、酒驾醉驾等基层多发案件,庭后法官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升普法效果;制作一面“法治版面”,结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制作扫黑除恶、贪污贿赂、换届选举等方面的警示案例和宣传版面,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法治正能量。